- 仉志强;马少杰;吕平洙;李林;赵立全;
轴向柱塞泵是液压系统中的核心动力部件,对液压控制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轴向柱塞泵中的三大摩擦副的润滑和摩擦特性影响着柱塞泵本身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轴向柱塞泵三大摩擦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对于提升轴向柱塞泵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轴向柱塞本三大摩擦副润滑理论和摩擦特性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与提高摩擦副性能的表面改性工艺方法。
2024年05期 v.45;No.205 43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柴峥灏;刘志奇;陈伟敬;赵立全;仉志强;
针对轴向柱塞泵中柱塞副配对材料38CrMoAl/QT500在重载工况下表面承载能力低、耐磨性能差等问题,首次将盐浴氮化处理工艺运用于柱塞泵缸体材料QT500,将三种不同型号的球墨铸铁(QT450、QT500、QT550)作为试验材料,获得盐浴氮化表面改性层。根据实际应用工况,通过显微硬度仪和CFT-I往复式摩擦磨损仪,以及SEM和EDS分析渗氮后QT450、渗氮QT500、渗氮QT550和基体QT500在液体润滑状态下与38CrMoAl球体对磨的摩擦学行为,得到显微硬度、摩擦因数、磨损量、磨损形貌和磨损表面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盐浴氮化处理后的球墨铸铁耐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达到减少磨损、提供连续且稳定的润滑效果,磨损机理主要是氧化磨损和疲劳磨损。
2024年05期 v.45;No.205 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袁昊;仉志强;轩江淮;吕平洙;赵立全;
针对高压轴向柱塞泵滑靴副的配对材料,研究激光加工工艺参数对加工深度及质量的影响规律,加工出所需特定形状参数的微凹坑。通过激光加工设备在滑靴表面加工出微凹坑,依次分析激光加工次数、激光功率、激光扫描次数、激光频率对微凹坑的加工深度及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次数对微凹坑深度影响最大,加工次数15次时,深度达到260μm左右;随激光功率增大,微凹坑深度增大,当功率达到70%时,深度为100μm左右;随扫描速度加快,微凹坑深度减小,扫描速度为200 mm/s时,深度为140μm左右;频率对微凹坑深度得影响不大,凹坑深度整体在100μm至120μm之间。
2024年05期 v.45;No.205 445-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 马少杰;吕平洙;仉志强;赵立全;李林;
针对轴向柱塞泵配流副微织构表面,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微织构表面进行离散化处理,利用超松弛迭代法对微织构表面流体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微织构配流副的油膜压力分布。利用MATLAB软件对微织构配流副的油膜厚度和油膜压力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微织构对配流副油膜润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微织构能够显著改变配流副油膜的厚度和压力分布,产生动压效应。无微织构表面最高压力为0.106 4 MPa,微织构配流副表面最高压力0.152 MPa,提高油膜的承载能力。
2024年05期 v.45;No.205 450-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吕平洙;仉志强;轩江淮;李林;赵立全;
在配流副表面加工微织构并研究其减摩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配流副仿真研究,得到各因素对配流副摩擦影响顺序为:转速>油膜厚度>深度>形状>直径>面积率,得出最优参数组合为:直径400μm、深度200μm的圆球形凹坑、凹坑面积率6%、油膜厚度15μm、转速1 500 r/min.分析了微织构配流副的速度场、压力场、动压承载力,并对全油膜进行了仿真。搭建了轴向柱塞泵的配流副摩擦试验系统,在不同负载压力4 MPa、8 MPa、12 MPa和工作流量10 L/min、20 L/min、35 L/min下,对最佳参数的微织构配流副进行摩擦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织构配流盘的摩擦扭矩值比光滑配流盘小,与全油膜仿真结果相验证。最大差值为1.53 N·m,最大减摩率为12.47%.
2024年05期 v.45;No.205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霍其康;仉志强;雷莉强;牛蒙;张晓;
以斜盘式轴向柱塞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配流副楔形油膜稳定工作时的温度模型。考虑了配流副表面形貌对油膜黏性摩擦损失以及热传导的影响,结合配流副楔形油膜的泄漏量,分析了转速和负载压力对楔形油膜泄漏、能量损失以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压力对泄漏以及泄漏能量损失的影响较大,负载压力越大,泄漏流量和泄漏能量损失越大;转速主要影响配流副黏性摩擦能量损失,黏性摩擦能量损失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两者都对配流副油膜温度产生影响,油膜温度随着负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转速的升高,油膜温度升高的速率由大逐渐变小。
2024年05期 v.45;No.205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魏亚琴;刘斌;张倩;崔学英;谢秀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方法在数学单词问题智能求解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图到树的编解码网络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外部知识缺乏使得模型求解准确率提升受到限制,构建一种基于几何知识库的检测模块,将其融入编解码器网络模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在中文数学问题数据集GeometryQA上进行验证,模型表现出更高的准确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024年05期 v.45;No.205 507-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 郝文鹃;李晶;闫婷婷;刘晶;
BCube是一种重要的数据中心网络,它有许多较好的性质和稳定的通信性能,它的逻辑结构图通常用BC_(n,k)表示。对条件故障下BCube网络的容错哈密尔顿性进行了研究,设F(BC_(n,k))表示BC_(n,k)中故障元素组成的集合,f_e、f_v、f_s分别表示故障边、故障点以及故障交换机的数量,在BC_(3,2)中,若f_e+f_v+2f_s=5,且满足BC_(3,2)-F(BC_(3,2))的最小度δ≥2,则BC_(3,2)-F(BC_(3,2))是哈密尔顿的。
2024年05期 v.45;No.205 514-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李翔宇;张海霞;
设G为n个顶点m条边的k连通非正则图,图G的A_α矩阵~([1])定义为A_α(G)=αD(G)+(1-α)A(G),0≤α≤1.其中D(G)和A(G)分别为图G的度对角矩阵和邻接矩阵,利用图的最大度Δ和最小度δ得到了图G的A_α谱半径ρ_α的一个上界。此外,还确定了k连通Δ正则图的子图的A_α谱半径的上界。
2024年05期 v.45;No.205 520-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张建峰;张瑞;刘海运;陈刚;吕泽华;张力夫;
针对Mn~(2+)离子掺杂CsPbCl_3量子点中发光效率低且铅毒性问题,采用改进的热注入法制备了(Mn, Ce):CsPbCl_3量子点。利用Ce~(3+)离子4f-5d本征跃迁导致的主晶格到Mn~(2+)发射的能量转移,实现Mn~(2+)发射增强。研究表明,稀土离子Ce3+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激子到Mn~(2+)的能量转移效率,从而提高量子点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在PbCl_2∶MnCl_2∶CeCl_3进料比为1∶1∶0.5时,量子产率为19%,较纯CsPbCl_3量子点的发光效率提升了33倍。此外,制备了基于(Mn, Ce):CsPbCl_3量子点复合荧光粉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对其电致发光强度、显色指数(CRI)和色温随着驱动电流的变化做了一定的研究,当驱动电流为20 mA时,色温为3 000 K,CRI为81.9.
2024年05期 v.45;No.205 526-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智翠梅;樊丽花;丁佳瑛;杨雯;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La/Ni(211)和表面Ni(211)上C氧化与成核过程。结果表明,Ni(211)面上因C成核先于C消除发生而导致积碳,在助剂La掺杂的La/Ni(211)面上,C氧化优先于C成核,助剂La能协同Ni促进C氧化而除去表面C.究其原因,La的掺杂,改变了Ni(211)的d带平均能,获得Ni对C氧化产物CO的强吸附,促进了C氧化除去表面C反应的发生。基于此,为Ni表面提供丰富的O物种是增强Ni表面抗积碳的有效措施。
2024年05期 v.45;No.205 533-536+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刘普一;丁庆伟;解崇巍;高雨欣;
通过机械活化的方法对天然黄铁矿进行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批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投加量、不同温度和不同pH的条件下,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还原固定效果。结果表明,经过机械活化之后天然黄铁矿粒径在100 nm左右,达到微纳米级别;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去除率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不断增大,1.0 g的黄铁矿微粒可以完全去除浓度为10 mg·L~(-1)的Cr(VI)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铁矿微粒对水中Cr(VI)的去除率升高,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2 h,去除率可以达到97.8%;溶液初始pH值在2~7内,黄铁矿微粒对Cr(VI)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逐渐降低,pH为2时去除率最高,为95%;通过尝试动力学拟合,黄铁矿微粒去除水中Cr(VI)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
2024年05期 v.45;No.205 537-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本期数据